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会议笔记
(2016年4月27日沈阳辽宁大学,根据学位中心王立生主任、林梦泉处长、任超处长助理发言整理)
第一部分:学科评估的背景、特色和创新点。
第一、学科评估的时代背景。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开始重视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价,社会也呼唤负责任的高等教育评估排名。目前,国内、国外大学排行榜不断涌现,教育评价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其中,国内大学排名中,影响力较大的是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网大中国大学生源排行榜,国际主流大学排名主要有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THE世界大学排名、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等。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具体实施方案也呼之欲出,各省市自治区加大投入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工作,以上情况都对学科评估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学科评估的历史沿革。
学位中心学科评估自2000年开始策划论证,2002年至04年开展第一轮评估,共229个单位,1336个学科点参加。第一轮学科评估社会关注度较低,参评学科数量有限。06年至08年,学位中心进行了第二轮学科评估,共331个单位,2369个学科点参评,参评数量比第一轮明显增加,高校参评积极性高,参评层次,类别日益复杂,对评估工作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轮学科评估引发了媒体,社会的广泛关注。09年至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有391个单位,4235个学科点参评,其中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参评率超过80%,211院校除两所之外全部参加,学科评估受到到从政府到高校,从教育领域到社会各界、从国内到国外的普遍好评。学科评估排名对大学吸引优秀生源、提升科研教学水平、形象推广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已经展开,预计结果将在2016年年底左右公布。
第三、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六大特色。
1、 学科评估基本理念:促进学科建设、服务学科发展
国务院双一流方案的出台,为我国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加速前进的号角。袁贵仁部长多次强调,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李克强总理在不久前召开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强调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
2、 学科评估基本形式:自主开展、独立运行
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自主开发的服务性评估项目,不同于政府的行政性工作安排。学位中心独立运作,坚持“专家评议”、“学术独立”。
3、 学科评估基本原则:自愿申请,免费参评
学科评估具有非行政性,非强制性,非商业性的特点,减轻参评单位负担,鼓励积极参与。
4、 学科评估基本性质:选优择优、示范引领
“选优性评估”与“合格性评估”在侧重点上有明显区别。合格性评估一般涉及办学过程、办学条件等方面的评价,其功能是政府教育资质审批的依据,一般为强制性。学科评估更注重成果、成效,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学科质量状态信息。“示范引领”是指高水平学科对于相对低水平学科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 学科评估基本做法:科学严谨,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组织开展学科评估,在参评机会、参评标准、参评程序、专家选择上,在学科间、层次间、领域间、地区间做到尽可能的公平公正。
6、 学科评估主要目的:做到四个服务。
服务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
财政部依据学科评估结果,在2014、2015年已经连续向高校拨付了“高校内涵建设经费”累计约70亿元人民币。有关部门希望学科评估不仅在促进高校内涵建设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也希望学科评估能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服务。
服务高校。高校可以以学科评估结果为参照,自我完善学科建设规划,调整学科布局。
服务社会。学科评估结果为高中毕业生高考选择高校、专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选择高校、专业提供权威信息支持和重要参考。
服务国际。促进国际社会了解中国高等教育,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地位,展现优势学科实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落实留学中国计划,树立中国教育评价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四、本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式方面的十大创新举措。
先来看指标体系方面的六大举措。
1、 淡化条件资源,突出成效产出。
进一步淡化“条件资源类”指标,更强调学科建设成果。
2、 改进师资队伍评价方法。
克服以往单一的“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性,改由列举“代表性骨干教师”,由专家综合考察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构、国际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构建“培养过程”、“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度评价模式。
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在校生质量考察指标,首次试点引入在校生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跟踪学生在学质量和毕业后“职业发展质量”,将评价学生质量的话语权扩展到“系统外”。
4、 优化科学研究水平评估,完善学术论文评价。
为学术论文质量的评价中注入更多中国元素,建立人文社科A类期刊,大力推动中国版顶级期刊目录建设。在代表性论文中增加考察结构质量,限定每位教师只能填写一定数量的代表性论文。
5、 丰富社会声誉评价内涵。
增设“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指标,采用“代表性案例”评价,体现学科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6、 进一步细化指标体系分类,强化分类评估。
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分列,指标体系由第三轮的7类拓展到9类,体现学科特色
下面是评估模式方面的四大举措。
7、 科学设置参评规则,强化绑定参评的做法,进一步解决材料不合理整合问题,真实反映学科水平。
8、完善成果归属原则。对于教师和成果的单位归属,教师按照人事关系确定,成果按照“署名单位/产权单位”划分。鼓励学科交叉合作,对于“跨学科”的成果,可以同时在多个学科填写,同一教师在不同学科取得的成果也可以分别填写在不同学科,但要注明归属度。归属度百分比加总不得超过百分之百,学位中心会进行跨学科门类的数据查重。归属度要统筹考虑,认真研究,客观体现。
9、创新结果发布方式。
评估结果的产生是基于精确统计,聚类分档,全面分析的。结果公布将淡化名次,探索多维度公布,即分地区、分学校类型、分授权类型、分单项指标等,更有利于高校找准定位,有利于学科建设。
10、完善后期数据服务,包括学科分析报告等。
第二部分:第四轮学科评估的邀请函和指标体系说明。
2016年4月23号,本轮学科评估文件的电子版首次在学科评估工作QQ群发布。纸质文件随后寄送各高校。
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即《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及五个附件。邀请函主要阐释了评估的性质、目的、评估范围与参评条件、指标体系、评估程序等。
附件1是满足参评条件的学科清单。
附件2、附件3是文件的核心部分,其中附件2包括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A类期刊目录、省级科研奖励清单。
本次评估指标体系中四个一级指标与第三轮学科评估保持一致,即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二级、三级指标突出质量、成效、特色、分类。强调结构质量、代表性评价、有限数量、基于客观信息的主管评价、归属度、成效与贡献。这里要说明一点,一级指标每项在总分中所占的权重比例,是专家意见决定的,具体产生方法是取专家调查意见的平均值。
附件3是学科简况表和说明。
附件4:在校生与用人单位联系信息表。
这部分主要用于主观评价,学校提供清单,学位中心随机抽取,发放调查问卷。
附件5:参评学科汇总表。
评估范围与参评条件。
本轮学科评估依据国家学科目录中的一级学科进行,评估对象是学术型学科专业。在评估范围内,各单位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一级学科可自愿申请参评:
1、基本条件:本单位目前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含一级或二级授权)。
2、 绑定规则:同一学科门类中,本单位具有博士一级二级或硕士一级授权的一级学科须同时申请参评.
评估程序。
首先,材料报送。附件1满足参评条件的学科清单,5月9日前由学位办报送学位中心。附件3学科简况表和说明,先由相关单位试填word版本,最终,通过评估系统提交,打印各参评学科《简况表》、本单位《参评学科汇总表》,加盖公章后,5月28日前寄送学位中心。
材料提交后,学位中心会进行材料核实,同时组织主观评价,主观评价包括:学生与用人单位调查、专家评议、学科声誉调查、指标权重调查。
本轮评估中的主观评价环节比第三轮有所增加。主观评价是基于客观数据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和专家评议的方式进行的。问卷调查一部分针对学生,主要调查导师指导能力,一部分针对雇主,主要考察学生职业胜任和发展能力。专家主要评议师资队伍、优秀在校生毕业生、代表性学术论文、学科声誉、社会服务贡献等。在专家的选择上,学位中心表示,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参评的学科尽量都保证一位专家参与。
最后,以精确计算、淡化名次、聚类统计、多维发布的原则进行结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