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进鹏同志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推进会上的讲话(节选)

发布者:陈勇发布时间:2022-06-15浏览次数:300

怀进鹏同志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推进会上的讲话(节选)

教育部通报第2期

(2022年4月13日)

    今天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总结交流经验、分析研判形势,认清问题,聚焦目标,突出重点,以高度的使命感、坚定的必胜信心和恒心,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更大力量。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一流”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推进“双一流”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先后两次主持审议“双一流”建设重要文件,在建设期间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考察视察,多次在不同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推进“双一流”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强调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强调“双一流”建设的根本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入新发展阶段,“双一流”建设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把培养卓越工程师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释了“双一流”建设“为什么建、怎么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首轮“双一流”建设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和进展,我国高质量“双一流”建设体系基本形成,若干所高校和一批学科正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带动一大批高校和学科持续提高发展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拓展的能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新征程要筑牢强国崛起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高等教育的高度决定一个国家能力的高度。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要有能力下好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这一先手棋。新征程要激发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关键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责任感,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增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撑国家战略博弈的能力。新征程要打造影响全球的话语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科学使用“硬实力”,又要培育和发挥“软实力”。加快构建中国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急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能力和智力来形成竞争力、赢得话语权。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双一流”建设进展成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还有急需高层次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够、重大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力作不多、评价机制有待深化改革、稳定投入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和新挑战,“双一流”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培养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所在,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实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刻认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双一流”建设的命脉所在,坚持四个面向,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频共振;深刻认识争创世界一流是“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所在,始终坚持世界一流标准,突出中国特色与自信,形成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以“双一流”建设的创新性成效和实质性贡献,向党中央、向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二、强化政治担当,深入推进新时代“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勇担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新使命

  第一,坚定把牢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定不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要坚定不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融入。巩固和拓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效,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善用“大思政课”,让广大学生始终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定不移推动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推动高校党建与“双一流”建设的深度融合。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清除象牙塔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第二,超常规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要坚守国之大者,真想国家之所想、真急国家之所急、真应国家之所需,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把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基础研究人才摆在突出位置。要聚焦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全方位谋划和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在前沿科学研究项目中加大对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支持力度,吸引最优秀的学生立志投身基础学科。要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切实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力度,勇于变革、敢于突破,加快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加强与产业、企业的联合,确保在卓越的目标下、在工程的场景中去培养卓越工程师。要有针对性地把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基础打扎实,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发人才成长的潜力,夯实人才成长的基础,要在这两方面下足功夫、紧盯不放、久久为功。

  第三,下大气力全方位打造一流师资这一基础和关键。要用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学生,为一流人才、大师的塑造打下基础。要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第一职责和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要努力树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教书育人的风向。要构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发展体系,加大对教学的重视和投入,支撑和保障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做大先生、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要以长远眼光发现和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加大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担纲领衔者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要支持以战略科学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创新团队,打造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以才聚才的平台。要支持青年人才在挑大梁、当主角中加快成长。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年人才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青年人才搭建创业平台、创造平台,切实把人才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好。

  第四,强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自立自强的科技是最可靠的、永恒的生产力,“双一流”建设高校要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千方百计贡献出战略性力量。要以“四个面向”找准方向。勇于在重点领域布局,敢于在战略新兴产业、前沿关键技术上“揭榜”,善于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上发力,有效推动中国实践的创新、中国理论的提炼、中国故事的外宣。要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任务,以有组织的科研汇聚人才和创新能量。加强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有组织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着力构筑融合大平台、凝聚交叉大团队、承担国家大任务,推进基础性、前瞻性、非共识、高风险、颠覆性科研创新,引领新的发展方向。要以创新体系和学术生态厚植土壤。要积极探索建立创新容错机制,改革评价体系,允许失败、宽容失败,不求全责备、不按资排辈。要强化有效学术治理,加强科研伦理规范和监管,深化科研诚信与作风学风建设。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产生一流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作贡献、打基础。

  第五,高品质回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勇做第一示范,敢做标杆、头雁。要对接新发展格局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主动整合学科优势资源,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学科基础。要加强应用学科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要针对解决现实问题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需求,敢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围绕重大领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新平台新机制,引领未来知识创新和技术革新的方向。要以各自特色优势助推区域形成比较优势。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区域发展以及产业链布局,主动调结构、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努力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合作者。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科学咨政建言。要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中的枢纽性节点。主动对接行业部门、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打通难点和堵点,建立协同组织、系统集成的高端研发平台,有效促进创新要素聚集、融合和贯通,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三、扛起政治责任,提高抓好“双一流”建设的政治能力,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

  一是以加强党的领导聚力。要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强化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和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好办学方向关、人才政治关、发展质量关。各建设高校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双一流”建设的组织领导,以严谨的态度抓好严格的过程、办好严肃的事业。

  二是以推进改革创新发力。要坚持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着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加快形成系统完备、各具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要坚持以评价改革为牵引,系统推进育人模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要坚决克服盲目追求外延扩张的冲动和同质化、功利化倾向,坚决杜绝抢“排名”、争“帽子”。

  三是以加快数字转型助力。要深刻把握全球大势,坚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变革、思想变革、方法变革、实践变革,形成教育、科研的中国新范式。

  四是以深化对外开放借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国际和国内、合作和斗争,有效增强开放韧性,提高开放质量。要大力用好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开辟人才走出去培养的新路子,打造更具国际合作竞争力的留学教育,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引、为我所用。

  五是以强化多方合作协力。各地要继续把“双一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调配,巩固扩大多渠道支持力度,引导建设高校与本地区高水平大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着力完善稳定支持机制,加强建设高校条件保障力度;强化精准支持,突出绩效导向;优化动态调整机制,减少遴选和评价评估工作对高校建设的影响,有效引导建设高校着眼长远发展、聚焦内涵建设、提高建设质量。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一要全力以赴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在学校不发生聚集性疫情,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同时要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优质资源,切实保障线上教学,加强心理辅导。二要牢牢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进各项工作。特别要多关心毕业生就业,共同提高就业质量和能力。各地各校要切实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实际行动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2205/t20220525_630371.html)